走在支教的路上

作者: 时间:2008-12-10 点击数:

走在支教的路上

海伦市海兴中学实习支教生 张聪

2007年6月,绥化学院决定在东三省各大高校中率先开展了“顶岗式”实习支教活动。消息一传出,振奋人心,全员许多符合支教资格的学生纷纷踊跃报名,响应这一号召.一时间,绥化学院掀起了"实习支教"的新浪潮。

迄今为止,学院以选拔616名高素质的大学生分三个学期滚动式的奔赴绥化周边地区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式"实习支教;目前,学院支教点已扩展到绥化周边八县一区的87所学校,其中包括海伦、兰西、青冈、绥棱等地,最远至嫩江地区.可见人数之多,范围之广。

"顶岗式"实习支教是我院积极响应省委号召,结合省情,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举措.以"顶岗实习,双向培训"的形式进行:学院通过层层选拔,择优选取优秀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为期4个半月的"顶岗支教"工作;被顶岗的当地教师可接受我院一学期的免费教育培训,使乡村教师及时掌握最前沿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解决了边远地区师资匮乏问题,保证了教育体制的良性循环。对支教生而言,实习支教既让他们有了好的实习机会,又使他们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同时该活动又能进一步推进乡村教育事业及地方经济的发展。

2008年8月24日,我非常荣幸的被选为第3批实习支教队队员,带着学校领导的殷切期望和嘱托,我来到海沦市海兴镇中学开始了我的支教生活。我们海兴分队一行八人中,我是唯一一名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支教生,同时我还负责两个班的语文教学,我深知自己身上的任务重、责任大。尤其当我看到孩子们用那种"崇拜"的眼神凝望我的那一霎那,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与光荣。

在海兴中学的每一天,我都在全力以赴的忙碌着.上课、备课、班级日常管理、组织大型劳动……虽然很辛苦,但我的心里很充实,我知道相比起付出,还是收获颇多。

这里的生活条件与城市比起来,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但社会主义新农村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还是随处可见:村与村之间崭新的柏油路畅通无阻,红砖褐瓦的民房错落有致,热闹的集市车水马龙,农民的收入日益提高,教师的待遇也是大有改善。

海兴中学语文组的教师胡延春,现年41岁,二十年工作如一日,工作热情似火,为人乐观、豁达。胡老师见证了20年来教师待遇的改善,每被人问及教师待遇问题,他总会感慨良多地说:"十年前上面发国库券、粮票来代替教师工资,农忙时,全校师生到地里干活是常事……那时日子过的真实很难啊!如今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高度重视,教师不但按月打到工资卡上,而且揩油额外的奖金、补助,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胡老师忆苦思甜,表示今后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

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我意识到自己更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展示绥化学院人的风采,一段时间后,凭着火一样的热情、扎实地工作,得到了海兴镇父老乡亲的赞许。

期中考试结束以后,学校组织了依次大型家长座谈会.做为班主任,我主持了本次会议.面对纷至沓来的学生家长,我既要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力量、条件改善等进行宣传,又要解决日常班级管理中发生的问题以及学生的成绩问题.我采取了座谈的方式,同时邀请其他课任老师来到会上,与学生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这种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会后有些家长对我说:"我家孩子很愿意听大学生讲课,现在他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浓厚了许多,而且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听了这些话,我心里感到十分欣慰,几个月的功夫终于没有白费.通过这些孩子们满意的呼声,让更多"外面"的人认识了我。

在"实习支教"这堂人生课堂上,我院支教学生得到了思想上的洗礼,观念上的转变.大家纷纷表示愿意为农村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外语系大四学生邓纯静,是我们海兴支教分队队员,他的家乡在四川绵阳,在一次教职工大会上,他曾这样说过:"一场大地震给我的家乡带来了很多创伤,也让我失去了许多......但祖国人们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让我看到了世间最伟大最光辉的爱,他让这一切痛苦消融、点亮我生命中新的希望!如果可以的话,我愿在这片深厚的寒地黑土上扎根,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言罢,全场响起热烈鼓掌,久久不息。

时光飞逝,岁月荏苒,如今我的支教生活以悄然接近尾声。想到即将告别我自己精心灌注的班级体,想到要同与自己朝夕相处四个多月的同事和学生说再见,想到战友们都将各奔东西......心中默默酸楚。

我要说:感谢我的母校--绥化学院、感谢海兴中学的所有老师和孩子们,更要感谢在逆境中为我送来精神动力的领队焦玲老师,是你们让我经受历练,拥有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让我受益终生!

近日,学院实习支教队入选"感动龙江"十大人物候选名单,真诚的祝愿这条实习支教的路走的更远、更长!

Copyright© 2018 sxzj.shxy.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